京穗连线
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表示,国家疾控局成立以来,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监测预警更加灵敏,应急处置更加有效,技术手段更加先进,综合监督更加有力,科普宣教更加接地气,此外,疾控系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动传染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苏赞图/新华社发
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王贺胜表示,疾控体系从健全制度机制、拓展监测渠道、规范评估预警、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拓展形成了哨点医院监测、病毒变异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10个子系统,强化了部门间信息通报和数据共享,为提前预判疫情流行态势,提早部署、有效应对提供科学依据,而应急处置亦更加有效。
“我们已在全国建成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不管哪个地方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都能第一时间派出国家队支援。我们还将新建5支国家队,并且在全国所有市、县建设基层应急小分队,进一步提高传染病应对处置的能力和水平。”王贺胜说。
在技术手段方面,王贺胜表示,目前已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了4个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都具备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的能力。
此外爱投顾配资,综合监督也更加有力,持续加强卫生健康综合监督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监督执法能力。开展了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对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等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领域,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去年,全国累计开展了监督检查430万次,及时查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
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王贺胜表示,继消灭天花,消除丝虫病、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之后,国内在2021年消除了疟疾,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防控体系,优化防控策略,巩固提升防控成效,最大程度降低传染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王贺胜说。
持续推进疾控体系建设推动疾控核心能力提升
近年来,广州持续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锚定目标推动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
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顶层设计上,广州已经建立了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11个区级疾控中心为枢纽、19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三级网络,着力打造疾控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为了大力提升全市疾控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目前广州还正推进“1+4”区域检测中心建设,即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重点建设越秀、黄埔、白云、番禺等4个区域检测中心。
同时,按照每万人口配置1.5名流调溯源队员的比例储备队伍储备市、区、街(镇)三级流调溯源队员;并依托中山大学—广州市疾控中心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示范基地联合培养,全力提升突发传染病流调溯源能力。
另外,广州还实施了疾控系统人才双向交流“选苗育苗”三年行动计划,打通市、区、街镇三级疾控中心人才双向交流通道,目的就是打造一支上下协同联动、人才素质过硬的一流疾控队伍。
为了让整个传染病监测系统更加灵敏,广州市健全多渠道智慧化预警机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传染病进行全症状多病原监测,将医疗机构就诊信息、学校学生晨检信息、海关入境健康申报等大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当某种症状出现上升趋势则迅速启动预警调查。对于一些聚集性疫情、不明原因的疾病,广州疾控机构利用深度测序等多种新的检测手段进行全病原学的扫描,进一步提升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以做到更早发现,更早介入和干预。
对于个体来说,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广州市已建立起约250家预防接种门诊以及50家成人接种门诊,通过完善预约渠道、周末开诊等方式,保障疫苗接种的可及性、便捷性,服务于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
此外,针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步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居民健康主要疾病负担的现状,广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依托高水平医院成立市级癌症、心血管、消化疾病和牙病防治中心,逐步构建了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慢性病管理新模式。